所謂台灣的陰性歷史書寫?

我看完了《海神家族》。先說,我不喜歡。

《海神家族》匯集的元素是我感興趣的:台灣百年來公歷史與私歷史的交雜,日本人、皇民教育、太平洋戰爭、外省人、本省人、國民黨、共產黨、逃亡海外的黑名單分子,還有貫穿全書的本土宗教禮俗,但我卻不喜歡。這很吊詭,因為我的血統組成正是如此複雜的台灣: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、閩南家族與外省眷村的結合,我卻無法欣賞這本書。

誰說書寫百年台灣,一定要「全部」用上這些元素的?用得太多,反而顯得像是一種公式,某些情節讓我眼熟,彷彿在其他同類書寫的小說裡也看過的,雖不至於陳腔濫調,但某些片段實在可以預期。屬於台灣這個大時代的小說,一定一定要這麼來嗎?到了書本的最後四分之一部份,情節上過於戲劇化的發展只讓我覺得刻意、略嫌做作,讓我感覺太過度。很多人的讀後感是深受震撼,但是身在多種族群當中成長的我、讀歷史出身的我,沒有看到太多驚喜和新意。

小說的其中一個主題是「缺席的男主角」,但對我而言,三代女性之間畸形、幽暗、深刻且難以解釋的愛恨,光用時代的動亂與歷史共業來解釋是非常不足的。那些痛苦不全是台灣動盪不安的歷史和族群認同的錯誤,在我看來,更多的是個別家族的問題,三代母女之間的相互折磨與刻意疏離逃避怎能全歸罪於此?解釋情節的留白或許是必須的,可是小說當中並沒有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敘述,反而使整體故事顯得薄弱而且沉浸自溺。

還有一個影響我閱讀的因素是,文句不夠流暢。穿插的段落與視角不停改變倒不是什麼大問題,這種章節分段的形式與標題我是喜歡的;問題在於很多文句在不該省略主語的地方省略了主語,所以在閱讀當中,我無數次倒回上個段落重新閱讀,想搞清楚現在是誰的媽媽、誰的妹妹在說話思考。這讓我一直有情節中斷的感受,有好幾次我都好想拿支筆幫忙加上代名詞,讓句子流暢點。我不知道這種書寫方式是不是故意的?

當然也是有喜歡的部份,以媽祖、千里眼、順風耳串起整個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歷史,是很好的切入點。不管信仰的宗教為何,某些民俗文化的內涵是深入每個台灣人骨髓裡的。

但是總體來說,這本書並沒有打動我,相對於書腰上的讚譽,我是失望的。

留言